(文章来源,微信公众号:历史丛览)
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、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原会长余从(1931–2018)在《戏曲声腔剧种研究》(1990年版)中指出:“民间小戏的剧种,孕育、产生于民间艺术,即起源于民间歌舞与民间说唱。历代民间艺术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,是逢年过节时的‘社火’活动,或称‘花会’、‘灯会’、‘闹秧歌’等,地区不同,叫法各异。然而,作为各种歌舞、伎艺的聚会演出,以表达人们祈福、迎丰、喜庆的心愿,却是各地岁首时共有的习俗。”
著名黄梅戏音乐家、理论家王兆乾在《黄梅戏的形成及其在安庆的发展》(1990年)中进一步分析:“黄梅调孕育、发展于农民祈年纳吉的社火之中,与楚文化及古代驱傩习俗紧密相连,曾在灯会中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期,融汇了各历史时期的民间艺术精华。”王兆乾认为,黄梅戏从民间草台小戏蜕变为正式的舞台大戏,经历了漫长的过程。徽班晋京后,徽调风靡各地,徽班艺人外流,黄梅戏借此契机崛起,逐渐从灯会走向乡村市镇,最终登上安庆舞台,标志着其从草台戏演变为具有鲜明安庆特色的地方戏。
展开剩余79%1991年,王兆乾在《灯•灯会•灯戏》一文中明确指出:“黄梅戏是采茶——花鼓戏系统的成员,也是灯戏。”
实际上王兆乾先生所指的这些均指黄梅戏中曲牌体式的“花腔小戏”。其以板腔体方式演唱为主的正本戏则晚于“花腔小戏”(黄梅戏平词等以板腔体演唱的主调的形成与“石牌腔”有关联)。王兆乾先生所指的“黄梅戏”正是“黄梅调”的前身----怀腔。。
康熙《安庆府志》记载,元代至正十六年(1356年),时任江淮行省参政事的余阙在《城隍庙碑记》中描述了安庆五月黄梅时节“张百戏”的盛况:“五月之望,里俗相传以神生之日也,民无贫富男女,旄倪空巷闾出乐神。吹箫伐鼓,张百戏,游像舆于国中。”这一习俗延续至民国时期,道光、民国《怀宁县志》均有相关记载,表明五月黄梅时节不仅是农业社会的重要节点,也是安庆民间文化活动的集中展示期。
《安庆府志》所载的元代“五月之望张百戏”的习俗,虽未出现“歌舞演故事”的成熟戏曲形态,但已蕴含曲艺等表演形式的萌芽。
道光五年(1825年)《怀宁县志》风俗志记载:“人日……乡村灯戏率以是夜出焉。自人日至元夕,乡中无夜无灯,或龙、或狮、或采茶、或走马,第取磔攘之意……”可见,道光五年以前,“灯戏”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。该县志还记载了明末启、祯之际,安庆地区竞渡、观灯等民俗活动的盛行:“启、祯之际,淫侈日长,始于大家,华糜相尚,竞渡、观灯,趋走如鹜,糜费无算,閭阎之民,转相倣傚……”这表明,灯戏等民俗活动在安庆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,以及灯戏从明末士大夫阶层传入民间的史实。
安庆地方戏曲的起源,与明末时期被后人誉为“皖上曲派鼻祖”的阮自华密切相关。阮自华(1562–1637),字坚之,号澹宇,安徽桐城藕山人(今属枞阳)。他早年迁居安庆天台里,并在怀宁黄梅山置有别业。明末戏曲评论家潘之恒在《亘史杂编叙曲》中记载:“云间(松江)倾六朝之艳,而皖上(安庆)与之颉颃矣”,所指正是阮自华家班表演“皖上昆曲”的盛况。阮自华著有《雾灵山人诗集》传世。
阮自华的家班除了表演“昆曲”,也参与灯会表演。其《雾灵山人诗集》中有两首描写明末安庆灯会的诗歌:其一为七言古诗《庚戌里居灯夜踏地行》,诗题中的“庚戌”指万历三十八年(1610年),“里居”意为辞官返乡居住,“灯夜”指元宵夜,“踏地”即踏歌。诗中描绘了元宵夜的盛景:“红云紫雾星桥夕,绝调名倡玉树风”,展现了灯火辉煌、歌舞升平的节日氛围。诗句“登台横槊星俱动”,则指阮自华家班的著名歌舞艺人登台进行戏曲表演。
另一首灯会诗《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得偏字》,描绘了正月十六元宵次日,作者与社友在安庆江边集市上观看家班灯会歌舞的场景。诗中“阳春有绝调,相迩踏歌传”一句,两次提及“绝调”一词。该词出自南朝梁何逊《七召》之四:“至乃郑卫繁声,抑扬绝调,足使风云变动,性灵感召。”阮自华诗中的“绝调”应指浮华靡丽之音,反映了士大夫阶层在灯会歌舞上的奢华与放纵。而阮自华灯会中的“绝调”,正是怀宁“灯会调”的雏形,也是“怀腔”从士大夫灯会传播到民间的重要途径。
实际在此之前,约在万历十一年(1583年)间,阮自华便已在怀宁地区将时调小曲“度”成了“歌舞演故事”。其诗集中《吴中书刘山阴集仲兄宅观伎用韵》写道:
今日众嫭竝,为云邀楚才。
国芗罗几席,清曲度蓬莱。
芳韵琴如屐,华疏露入杯。
百年清梦里,此夕见阳台。
诗题中的人物,吴中书即吴幼钟,怀宁人,字岳秀,号遯斋,宗周之子,万历八年进士,授中书舍人,后迁礼科给事中;刘山阴即刘尚志,万历四年丙子(1576年)补山阴县县令,万历十一年癸未(1583年)八月升任刑科给事中。从阮自华的诗题看,吴、刘两人均以官职相称,吴幼钟于万历八年授中书舍人,故此诗应作于万历八年至刘尚志山阴县令期满的万历十一年(1583年)间。此时阮自华年约二十,诗题中的“仲兄”指其兄阮自恒,时年四十左右,已拥有自己的歌舞班(阮自华的诗《侍仲兄席上作藕阳三饮歌》中有描述:仲兄轻世懒学书,中道学剑无成名。弃客杜关事歌舞,书空咄咄横素琹......)。
从诗句中可见,“舞”指众多歌女,“曲”则由阮自华“度曲”。“清曲度蓬莱”中,“清曲”指时调小曲,“蓬莱”与后文“阳台”相对应,暗指男女情爱与欢会的美好故事,即是将清曲“度”为“歌舞演故事”。诗题中的吴、刘二人均为怀宁人,而阮自恒不仅居住在怀宁黄梅山附近的冶塘湖一带,且拥有歌舞班,活跃于民间。阮自华将“时调小曲”发展为男女欢会的故事,可视为“怀腔”的萌芽。阮自恒的“歌舞班”也因此成为有记载最早演唱“怀腔”的民间班社。
1956年10月《人民日报》文章《黄梅戏》中所说:“在怀宁民间流传的民间‘连相’、‘龙船’‘狮子灯’等三十多种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,终于在明朝形成了一种小戏。这就叫做黄梅戏或黄梅调”。
发布于:安徽省盛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